logologo旁描述图片

服务热线:0755-82256631 客户登录     分享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原来,iPhone用的"中国芯"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1.原来,iPhone用的“中国芯”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集微网消息,近日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在节目《寻找智能先锋》中谈到了智能制造、自主核心等制造/工业强国话题,一个案例引发了媒体注意。

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县的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告诉媒体、告诉全球,iPhone 7核心处理器A10芯片采用了江丰电子产品,是中国电子产品第一次应用在16nm FinFET+技术大规模集群。

芯片是未来智能装备控制系统的核心, 没有姚力军他们生产的这种靶材,芯片就造不出来。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要密布上万米金属导线,这些导线比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还要细,这对金属材料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姚力军总开玩笑说自己是揉面做饼的人,只不过他做的这种金属饼,最贵的要几万美金一个。

芯片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个类似饼状的金属材料,叫高纯度溅射靶材,它是半导体芯片制造中的关键材料。目前全球只有三个国家四家公司掌握这种材料的制造工艺。

这些金属靶材,最核心的是它的纯度。一般的金属能达到99.8的纯度,而制作芯片需要的金属纯度是99.999。因为纯度太高,指甲轻轻一划就会有划痕,任何细微的瑕疵都会导致这一块价值上万美元的靶材报废。

目前,姚力军他们生产的高纯钛金属,已经达到美国、日本的产品性能,完全满足了芯片制造所需要的纯度,再也不受制于人,打破了日美在这一战略金属材料领域的垄断。

作为全球范围内掌握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家之一,11年前,已经在日本工作的姚力军带着技术回到国内。姚力军回忆道,当初向美国的霍尼韦尔和日本大阪太业申请购买超高纯钛,结果都被拒绝了,于是决定自己制造。

2005年10月,江丰电子实现了第一块中国制造靶材研发成功,每天500公斤的产量看上去并不算多,但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几乎为0,填补了中国溅射靶材工艺的空白。当时,中国不仅溅射靶材工艺是空白,就连生产靶材的高纯金属原材料也要全部依赖进口。

“从工艺制造到关键的大设备都是我们自行设计的,在中国找不到第二家能够做这样的产品。”姚力军介绍道,从设计到制造,江丰电子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这家工厂整个投资6亿元,如果采用全进口,不用说人家卖不卖,即使能买来全部造价也要高达20亿元,核心装备受制于人,产品竞争力无从谈起。

芯片是未来智能装备控制系统的核心,没有姚力军他们生产的这种靶材,芯片就造不出来。金属靶材的金属原子被一层层建设到芯片上,再利用特殊的工艺把它们切割成金属导线,芯片的信息传输全靠这些金属导线。如今的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平板电脑都采用了江丰电子的产品。

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超过2000多亿美元,总值已经超过石油、粮食等。对于中国智造来说,芯片不仅决定着设备的运行,还决定着产业的国际分工角色。尽管目前科技产业在国内风生水起,整个终端产品的制造环节更是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份额,但就产业链上游的芯片来说,中国企业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还有不少。

姚力军表示,目前江丰电子超纯钛产品每月产出只有3~5吨,还不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面临巨大的产能压力。我们预计在未来的三年时间,所需要的超高纯钛每年要达到250~300吨,所以一方面江丰电子会采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另一方面同时迅速培养我们自己的产能。

11月8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嘉柏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双方签约仪式,正式宣布就半导体集成电路化学机械研磨用(CMP)抛光垫项目进行合作。

关于宁波江丰电子有限公司

2005年成立的宁波江丰电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溅射靶材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用超高纯度溅射靶材研发的企业,生产的半导体溅射靶材产品,已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并进入台积电、东芝、索尼、富士通等国际主流半导体制造企业。

江丰电子已能够生产超高纯铜、铝、钽、钛等材质的各类靶材产品,并已应用到线宽65纳米至180纳米的当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领域。

溅射靶材是制造半导体芯片所必需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关键材料,其原理是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用高压加速气态离子轰击靶材,使靶材的原子被溅射出,以薄膜的形式沉积到硅片上,最终形成半导体芯片中复杂的配线结构。溅射靶材以超高纯金属(铝、钛、铜、钽等)为原料,具有金属镀膜的均匀性、可控性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领域。

宁波江丰电子靶材产品已在全世界主要半导体企业实现批量销售,台湾地区的TSMC、UMC等;中国大陆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华虹NEC等;GF新加坡、IBM、Freescale、美光科技等;日本的NEC、富士电机、东芝、索尼、日立、松下等都已是江丰的客户;来自韩国的用户有三星、海士力、东部等;欧洲则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

2.杭州矽力杰Q4营收冲新高;

集微网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杭州矽力杰受惠于大陆液晶电视及智能手机厂扩大下单,加上在大陆智能电表及安控应用的电源管理IC出货畅旺,第4季营收可望上看21亿元新台币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营收将较去年成长逾5成。矽力杰看好明年在智能手机电源管理IC市场的强劲成长动能,看好明年营收至少可再成长3成,全年获利挑战赚进2.5个股本。

下半年进入半导体市场旺季,矽力杰在大陆消费性电子及工控应用等电源管理IC出货增温,第3季合并营收季增5.2%达18.93亿 元,但较去年同期大增58.8%,平均毛利率维持在47.4%高档区,归属母公司税后净利季增13.1%达3.88亿元,较去年同期明显成长37.1%,每股净利4.96元,表现优于市场预期。

每年第4季都是矽力杰的电源管理IC出货旺季,今年也不例外,特别是矽力杰今年首度成功打进智能手机供应链,推升10月合并营收月增3.3%达6.93亿元,再创单月营收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大幅成长58.9%。累计今年前10个月合并营收达57.0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50.9%。

受惠于京东方等大陆电视面板厂扩大下单,以及大陆及韩国液晶电视厂商采用矽力杰的电源管理IC方案,加上矽力杰成功卡位OPPO、Vivo等大陆智能手机供应链,因此,看好矽力杰第4季合并营收将上看21亿元,续创单季营收历史新高,并预估单季每股净利挑战5~6元,今年全年每股净利可望赚进17~18元。

矽力杰上周参加外资券商在香港召开的法人说明会,会中对明年展望维持乐观基调。矽力杰看好明年在消费性电源管理IC市场的成长动能,包括持续扩大在大陆及韩国的液晶电视电源管理IC市占率外,明年在智能手机相关电源管理IC出货将较今年出现跳跃式成长,若再加上在智能电表、工控及安控等应用表现强劲,看好明年全年营收可望较今年再成长3成幅度。

矽力杰明年仍将维持强劲成长,受惠于在大陆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矽力杰明年在包括智能手机电源管理IC在内的通讯领域将较今年成长5成,包括电视、智能电表、安控等消费性及工业应用领域则会较今年成长2~3成,电脑相关则可望维持持平。由此来看,矽力杰明年全年营收将续创历史新高,有机会挑战赚进2.5个股本。

3.中科院产业技术情报深度聚焦石墨烯如何颠覆未来;

石墨烯,是当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

它的强大能力常常令人咋舌。一块一厘米厚的石墨烯板,能够让一头5吨重的成年大象稳稳站在上面;用石墨烯做的手机电池,一秒内就能把电充满;以石墨烯为材料的平板电脑,可以随意折叠成手机大小放在口袋里。

自石墨烯诞生以来,人们便对这个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前景兴趣浓厚,也使其也成了资本和市场追逐的宠儿,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11月25日,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情报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0期《产业技术情报》发布会上,研究人员详细梳理了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情况,首次将两个发布主题聚焦于同一领域,并基于权威数据库分析,对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骞伟中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史济东,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此次发布活动,并结合自己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

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中国处于快速增长期

当今能源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以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大。而解决其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产业对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超级电容器因具备使用寿命长、充电时间短、可显示存电量、材料无限、低温性能良好等优点,被赋予较大期待。

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抗拉伸性能和易与其他活性材料合成的结构,与活性炭类似,可以作为良好稳定的负极材料,被渐渐应用到超级电容器电容材料中。石墨烯超级电容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用于电极材料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活化煤、以及氮掺杂石墨烯、集电器表面等方面;涉及技术包括氧化石墨烯单体、过度金属氧化物、氮掺杂、煤活化等。

随着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发现石墨烯的分离制备方法,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始迅速发展,专利年发表数量快速增长,于 2012年达到峰值每年280项。目前相关技术专利平均在每年250项左右。

中国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领域技术的发展2009年起迅猛增长,年申请量迅速超过每年100项,于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基本保持在每年120项以上,处于快速增长期。

根据专利技术来源分布来看,目前掌握着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的主要国家或地区依次为中国(51%)、美国(20%)、韩国(15%)和日本(4%)、欧盟(2%)、和加拿大(2%),其专利总和超过全球专利总量的80%。

在国际市场布局上,中国主要关注于本土专利布局,申请比例达90%左右,此外在美国、日本及WO、EP也有少量申请。相比之下,美国、韩国除本土申请外,均在该领域的各主要技术市场进行了大量海外布局,如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区,竞争较为激烈。

记者发现,在石墨烯超级电容器技术专利权人排名中,前25名专利权人中数量最多的是来自中国的机构(17家)。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韩国三星公司、美国Nanotek仪器公司和浙江大学。其实,中国、韩国、美国发表专利数量最多的专利权人均是企业。

“从产业技术情报发布的内容来看,我们国家在石墨烯领域的论文和专利的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科技活力。”骞伟中说。

他介绍,目前石墨烯的主要制造市场和应用市场均在中国,国内的众多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专利布局。北京和江苏已分别成为国家石墨烯发展很研发的较为集中的地区,未来5年到10年这些地区还将在石墨烯领域进行大力布局。

“从产业化角度来看,目前石墨烯电容器领域技术更多的集中在高校实验室,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国家应推动高校和企业的衔接,大力推动石墨烯电容器的产业化发展。”骞伟中建议。

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中国SCI发文量位列第一

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以及优良的光学、电学等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迅速成为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热点材料,成功检测多种生物小分子、DNA、酶、蛋白质以及细胞等。

“生物传感器是生命分析化学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但石墨烯生物传感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未实现产业化。”史济东说。

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人员介绍,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包括安倍型传感器、电化学发光型和场效应晶体管型等,涉及酶传感器(用于检测过氧化氢、葡萄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等)、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癌症标记物等)、DNA传感器、蛋白质传感器等;二是石墨烯光学生物传感器,包括荧光传感器和基于共振能量转移传感器。

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论文发文年代分布呈现出如下特征,2005 年至2009年发文量相对较少,年发文量不超过100篇,主要来自美国和中国,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处于技术孕育期。随着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全球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SCI发文量增长趋势逐渐明显,2015 年SCI发文量突破了2300篇,相关技术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相关研究,其中SCI发文量前10位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韩国、伊朗、台湾、新加坡、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上述10个国家在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SCI发文量占总量的81.61%。其中中国在该主题的研究中占有明显优势,其发文量占全部论文的47.76%,位居第2位的是美国,其发文量占全部论文的9.39%。

在高被引论文方面,石墨烯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SCI论文属于ESI高被引论文有345篇,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ESI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中国(176篇)、美国(86篇)、新加坡(39篇)、韩国(23篇)和印度(15篇)。

值得一提的是,前10位ESI高被引SCI论文中,有6篇发文来自中国福州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4家机构,3篇来自美国西北大平阳国家实验室、中弗罗里达大学和美国海军3家机构,可以看出中国在该技术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科学网

4.中国电子集团整合加速 “新长城”迎来新领导班子;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旗下的长城电脑(13.640, 1.07, 8.51%)、长城信息(20.310, 0.00, 0.00%)两公司吸并再获进展。11月25日晚间,长城电脑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合并完成后的新长城,将作为我国唯一拥有完整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二号工程的重要载体及核心平台,肩负着CEC军工电子及信息安全发展的重要使命,未来发展也更加值得期待。

据公告,本次新长城董事长由CEC副总靳宏荣领衔,其在CEC分管军工、信息安全工作。公开资料显示,靳宏荣历任信息产业部军工电子局副局长、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三司副司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系统装备部副总经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军工事业部主任、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一系列与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相关的重要职务。

此外,CEC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陈小军担任新长城董事、总经理,原长城电脑总经理周庚申担任高级副总裁,CEC规划科技部主任李俊、军工事业部(系统装备部)主任孙劼、法律事务部主任孔雪屏女士担任董事。由以上人员组成的新长城豪华班子阵容,彰显CEC对本次新长城平台打造的决心与极高的重视程度。

依托CEC,新长城是唯一做到从芯片、整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安全产品到应用系统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各方面完全自主可控,且产品线完整的上市公司。2016年,公司重点研发基于飞腾芯片的整机产品,也是唯一可提供基于龙芯、申威和飞腾三款主流国产CPU的安全主板及安全整机系统产品的企业。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围绕自主可控的其他资产和服务将逐步整合注入。”此前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指出,长城电脑吸收合并长城信息,CEC注入军工企业中原电子、圣非凡只是第一步,新长城将成为CEC自主安全可控的军民融合上市平台。“CEC不希望上市公司过多,追求的不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而是质量,未来该合并就合并,该退出就退出。”芮晓武进一步强调。

中国电子集团近年来逐步加大内部资产整合。除了长城系吸并之外,前不久南京熊猫(15.530, -0.27, -1.71%)曾停牌筹划注入相关军工资产,后因条件欠成熟而暂且搁浅。公司当时承诺复牌后1个月不重启,如今承诺期已到。上海证券报

5.华润上华首次在成都举办技术交流会

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协助下,华润上华日前在成都成功举办“协作共赢,成就未来”2016年技术交流会。这是继今年上半年西安站之后,华润上华首次在成都举办技术交流会。

华润微电子副总经理兼华润上华总经理余楚荣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完整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公司一直在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希望能给晶圆代工的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技术与服务,更期待能与成都的IC设计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华润上华以模拟工艺代工为专长的晶圆代工企业,着重向绿色节能方向发展。同时,公司也在开发智能和互联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所推动的新市场热点。华润上华称,其特色BCD系列工艺、高压与超高压工艺、SOI工艺技术及配套服务和解决方案,在国内户外彩屏驱动市占率为60%,在单色屏市占率达70%,在国产MID背光驱动市占率有40%。华润上华的UHV BCD工艺已稳定量产多年,累计产出超过22万片六寸晶圆。并且,华润上华已具备完整的HVCMOS/UHV工艺平台,在成熟稳定的EPI工艺平台基础上,还将持续开发更具竞争力的None EPI 工艺平台。公司还拥有国内首条高压SOI工艺平台规模化生产线,可提供丰富且具成本效益的SOI系列工艺平台,电压涵盖1.8V到600V,线宽从1.5μm延伸到0.18μm。

借助本次交流会,华润掩模、华润安盛和华润赛美科也与大家分享了0.18μm掩模制造技术、3D QFN封装技术和激光修调技术。同时,来自华润微电子质量部的“华润微电子质量保障”报告,与来自力旺电子的“eMemory Logic Based MTP Solution in CSMC”演讲,让来宾对配套服务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华润上华是目前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6英寸开放式晶圆代工企业,拥有每月逾11万片6英寸晶圆产能及5万片8英寸晶圆产能。

SEMI中国

6.锐成芯微: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成为半导体决胜的关键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王玥)今年4月,锐成芯微宣布与全球领先的IP供应商ChipMemoryTechnology(CMT)实现战略合并共建完整的IOT与信息安全平台。这个合并意味着锐成芯微不仅可以提供完整的IOT解决方案,也将打破储存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成为国内唯一拥有该项技术的公司,也是全球唯一可用于汽车发动机控制芯片的嵌入式存储器解决方案。

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成为半导体决胜的关键

“深刻理解工艺,从细节优化,锐成芯微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致力CMOS器件的亚阈值区的低功耗模拟设计。”正是这个简单直接的目标,让锐成芯微心无旁骛扎根于IC产业,除了建立起了完整的极低功耗物联网IP平台,还在0.18u、0.162u、0.153u、0.13u、0.11u、65nm、55nm等逻辑工艺开发出嵌入式存储器LogicFlash®,相较于eflash工艺,芯片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LogicFlash®技术已扩展到BCD、HV工艺,在SmartPower和TDDI领域独占鳌头。

收购美国硅谷IC公司后,锐成芯微加大对硅谷和台湾分公司的揉入,利用海外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打造以存储器、接口类、ADC、DAC,时钟、电源、射频、传感器、serdes等IP订制化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全套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准确地实现产品的设计及生产,使客户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据锐成芯微的负责人介绍,如果客户选用公司提供的整套IP解决方案,芯片成本可节省43%,功耗降低60%。

“低成本、低功耗和高性能”一直以来都是锐成芯微的设计宗旨,在电子类行业“血拼”的局面中,能为客户提供成本低且优质的产品,自然会获得市场的欢迎。目前锐成芯微已与东芝、DENSO、TI、NXP、松下、紫光等国内外大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掘金半导体领域蓝海。

反哺半导体行业 孵化企业已小获成功

作为国内领先的专注于物联网和信息安全芯片的IP提供商,锐成芯微并没有以己之力单打独斗,而是在合适的时间选择用技术成果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电子领域的创业者,与各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建立芯空间孵化器。

菁蓉国际广场内1400多平米的孵化空间内,除了给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开会、休闲、住宿的地方,还有整个孵化器最核心的部分——耗巨资在成都、北京、上海、硅谷和台湾建立的服务器集群,“来这里孵化的企业在车上、在咖啡厅、在家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登录到服务器上工作,还可以分享锐成芯微提供的IP,EDA工具和测试设备,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

蓉芯微就是在芯空间进行孵化的企业,创业成员整体来自前富士通MCU产品核心开发团队,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两颗超低功耗的MCU芯片。“超低功耗MCU产品需要SoC架构(包括软件和硬件)、模拟电路IP和先进的器件工艺三方面深入骨髓的结合才能做到极致。入驻芯空间后,通过高效面对面的合作,锐成芯微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十多款超低功耗模拟IP。现阶段的研发过程几乎没有成本,但如果没有入驻芯空间,不仅研究周期要变长,许多资源都是我们无法得到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芯空间的平台,我们的创业梦无法实施。”据蓉芯微负责人王翔的介绍,在芯空间的帮助下,未来一年内可以研制出5-6颗高性能芯片。

在成都创业 拥有金钱无法买到的优势条件

集成电路创业投入大、门槛高、失败率高,而锐成芯微何以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佼佼者?“我们将产业链拉通并且深耕其中,除了合作伙伴的配合和产业界的支持外,团队科研能力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锐成芯微的科研团队对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我们开发出来的许多产品都是没有参照物的,全部是自己创新研发。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开发的IP与竞争对手相比,面积相差三倍,功耗差十倍”

锐成芯微的成功也拉动着整个成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成都的半导体产业基础深厚,加上近年来政府有意的政策扶持,相信未来能迎头赶上超越对手。”向建军说成都拥有许多金钱无法买到的创业条件:“除了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提供人才支持,许多重点研究所的支撑外,成都生活舒适、气候宜居,一直以来都是一座吸引人的城市。”



© 2014 深圳市怡达通进出口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企方网络